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深,软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台高端装备的价值中有45%到50%是制造业的附加值,另外一多半则是以软件为代表的各种服务嵌入在终端里的增加值。因此不难推断,“数软融合”正在成为当前确定性趋势。
众所周知,软件开发是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打造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数字化水平。“数软融合” 简而言之,即数字化和软件深度融合,包含软件融合软件、软件融合数字化场景、软件融合数字化业务等丰富内涵。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负责人张磊表示:“数字化和软件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迈入纵深阶段。在践行‘数软融合’的过程中,解决方案提供商必须始终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行业需要‘先医后药’,而不是‘拿着锤子找钉子’。”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负责人 张磊
拆解“数软融合”的三重要义
软件作为数字时代的“工业大脑”,早已融入产业全流程的方方面面,从辅助设计到生产调度再到运维优化,持续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然而,软件本身虽然非常重要,但其价值的发挥并不能脱离实际场景和业务,需要依赖和数字化的深入融合,“数软融合”具备多重要义:
首先是软件融合软件。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APP已经突破65万个。面对数量众多、眼花缭乱的工业软件,不少客户会觉得无所适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软件和软件之间没有形成融合,单一软件无法帮助客户解决从生产、运营到服务的端到端的一整套体系问题。
软件融合软件即是指从技术端打通不同的软件,通过高效协同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异构数据互通、资源配置优化,最终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第二是软件融合数字化场景。在数字化浪潮初期,不少企业花重金部署了看似高大上的解决方案,但最终却没有达到提质增效的预期,这是因为很多软件解决方案在开发之前并未进行过实际调研和深入思考,无法契合客户的真实场景。
软件融合数字化场景要求方案商不只关注技术迭代,更应注重将创新技术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相结合,针对客户的应用场景和痛点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客户现实存在的问题。
最后是软件融合数字化业务。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大家时常会发现,企业在部署一套软件之后,第二年可能就不再用了。这并非软件好坏的问题,而是因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场“持久战”,软件要想真正发挥价值,就需要和客户的实际业务以及管理流程实现协同。换言之,客户上了一套数字化系统之后,并不意味着项目就此结束,软件的功能需要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持续迭代。
软件融合数字化业务核心在于方案商要以客户业务为导向,关注软件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再到其在客户现场长期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价值。
“数软融合”本质是“先医后药”
无论是软件融合软件、软件融合数字化场景,还是软件融合数字化业务,都反映了一个共同趋势,那就是软件必须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如今的客户不再一味追求高端的自动化设备和酷炫的无人工厂,而是聚焦方案是否能切实解决自身的痛点,“数软融合”的重要意义也由此体现。
所有的方案商都致力于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客户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就好比人生病一样,有病不能乱投医、乱吃药,应该首先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有明确诊断,才能去药店买药、吃药。同理,数字化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不能做好了“药”,再去找“病人”,而是“先医后药”。
张磊表示:“传统的软件方案往往是‘拿着锤子找钉子’,但B端行业特性决定了软件与决定了行业、工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无法轻易被改变。因此,如今的施耐德电气非常注重软件和客户业务的结合——即先问客户需要什么,再将数字化解决方案与客户业务进行更好的融合。”
秉承着“先医后药”的理念,施耐德电气依托以软件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和让数字化落地到应用场景的服务体系,以“软件+服务”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在软件融合软件方面,随着2016年底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的推出,施耐德电气逐步集成AVEVA、ETAP等领先软件系统平台,并最终形成了针对工业和能源的两大数字孪生。其中:工业数字孪生可以帮助企业探索从设计、建造、到运营与维护全生命周期的优化潜力,不断提升生产力与效率;能源数字孪生则围绕“源、网、荷、储”,覆盖从电气设备设计、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场景,帮助用户节能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消纳、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两大数字孪生相互融合、密切协作,助力企业提升整体效率。
在软件融合数字化场景方面,施耐德电气为切实解决企业痛点提供两大咨询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咨询旨在帮助客户明确转型升级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咨询将助力客户厘清节能减排的价值。
“咨询”业务就如同帮病人诊脉,在“诊脉”完成后,如果确实需要,施耐德电气才会给客户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系统;如果发现客户的问题不是通过系统和产品可以解决的,施耐德电气则会转为帮助客户先提升工艺和管理水平,再考虑后续上系统。对此,张磊做了形象的比喻:“身体不适的时候先别急着吃药,也许调整生活习惯,或者静养休憩便能痊愈,治病的关键在于找到病灶的根源。从这个意义来讲,施耐德电气已经从方案商转变成切实帮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合作伙伴。”
在软件融合数字化业务方面,如今的施耐德电气在软件研发之外,也非常注重软件的交付和支持,并会根据客户的实际业务需求增加软件功能、持续迭代产品。由于更加关注长期价值,施耐德电气正在从传统的方案销售模式升级成为客户提供长周期的数字化服务,陪伴客户持续成长。
以软件为基石 先践行后赋能
在拥抱数字化浪潮的进程中,行业亟需领先者经验的助力,而历经四次转型的施耐德电气自身正是“数软融合”的践行者和赋能者。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对于“数软融合”的理解与实践也非施耐德电气一朝一夕的创想,而是源于其对于产业需求的深入洞察与不断地验证、迭代。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施耐德电气的无锡工厂与北京中压和低压工厂,前者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获评的首家端到端“灯塔工厂”,后者则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首家零碳工厂。
通过对于这些工厂的打造,使施耐德电气逐渐完善了“数软融合”的多重内涵。以无锡工厂为例,它将多款软件融入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将软件与数字化场景融入,使之覆盖从采购、生产到交付的每个环节,成功塑造了高效敏捷的端到端价值链。此外,在工厂运营过程中,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使软件与数字化业务深度捆绑,在确保系统100%安全可靠运行前提下,实现100%绿电消费,运营阶段度电成本降低7%,节省仓储空间多达52%,年生产效率提升14%。而施耐德电气北京中压和低压工厂在2021年完成空压机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后,也将软件之力充分发挥,与相关软件、数字化场景、数字化业务进一步结合,最终实现了能源效率提升12%,减碳141吨,每年节电23万度。
以软件为基石,这些工厂的实践成果都将转换为施耐德电气对外赋能的“底气”。比如,施耐德电气为光电业巨擘舜宇光学提供了从咨询、运维到后期维保检修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使得舜宇光学实现显著的提质增效。在设备数量3倍激增的情况下,通过100%的数字化监控,实现后勤管理团队0人力增配。
此外,东风商用车、上海华谊、三宁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小米集团、麦克奥迪电气等新型制造业,星星充电、吉利科技(长兴)数据中心等“隐形冠军”,都因为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取得了显著受益。
不仅如此,面对智能化时代要求,施耐德电气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旨在为自身及合作伙伴构筑一道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护城河”。
当前,施耐德电气创建的AI Hub已经汇聚了300多名AI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他们在利用AI技术优化施耐德电气自身业务流程(财务流程、HR流程、工业链流程)的同时,也在把AI能力嵌入到产品之中,助力客户实现微电网优化、数据中心优化、产线预测性维护等。
为了赋能用户利用AI技术更好地解决业务问题,施耐德电气还发布了企业级一站式、场景化、开放性的AI模型生产与运维平台EcoStruxure™ AI引擎,功能涵盖AI应用商店、数据集管理、AI建模与模型运维,实现AI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且支持第三方模型入驻。
“数软融合”的目标不可一蹴而就,在奔赴智能未来的路上也没有企业可以单打独斗,唯有借助生态之力将不同领域的企业和组织汇聚在一起,形成合作共赢的生态,才能行得稳、行得远。如今,施耐德电气正通过与合作伙伴、最终用户共同构建的开发者社区,以及携手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配合当下绿色可持续背景,助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绿色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持续壮大数字化生态圈,最终可能会产生一个软件、一个算法,或者一个业务模式,以生态的力量陪伴客户持续成长。